蕓蕓眾生中,相伴一甲子
重圓花燭之時,平伯親書長詩
“酒中一曲鳳將雛,孫曾同慶嘉辰又”
眾友生齊唱和,共詠俞家盛事
自書15幀、謝國楨手錄初稿、諸家題跋
2023西泠春拍
隆重呈獻
七十年代后中國文壇交游最為完整的重要手跡
《重圓花燭歌》重要稿本及題詠二卷
2023西泠春拍
俞平伯(1900~1990)作,葉圣陶、張伯駒、夏承燾、謝國楨、施蟄存等唱和《重圓花燭歌》重要稿本及題詠二卷
文稿十五頁、手卷二卷
出版 :1. 香港《書譜》(雙月刊)P6圖版,1979年8月第4期。
2.《穎南選集》圖版頁,周穎南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3. 《重圓花燭歌》單行本,周穎南編,新加坡文化學術協會,1989年。
刊載 :4. 《新文學史料》P7-8,1990年第4期,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5. 《新民晚報》第六版,1990年1月4日。
6. 《文學報》第458期,1990年1月4日。
著錄 :7. 《穎南選集》P127-129,周穎南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8. 《俞平伯、周穎南通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9. 《葉圣陶、周穎南通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 《周穎南與中華文化》,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年。
11. 《南國萍蹤》,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年。
12. 《俞平伯全集》第一、九、十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13. 《古槐樹下的俞平伯》P1-11,孫玉蓉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7年。
14. 《俞平伯年譜 1900-1990》P407,孫玉蓉編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 《俞平伯的后半生》P175-187,王湜華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年。
16. 《暮年上娛 葉圣陶俞平伯通信集》,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年。
17. 《淡墨痕》,岳麓書社,2005年。
18. 《周穎南文庫》卷四、十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19. 《俞平伯選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20. 《中國文學史數據全編》現代卷,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21. 《舊時月色 俞平伯身邊的人和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
22. 《夏承燾年譜》P254-255,李劍亮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
23. 《馮其庸文集 第5卷 剪燭集》P151-152,馮其庸著,青島出版社,2012年。
24. 《顧廷龍全集 文集卷 下》P869,顧廷龍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
25.《書信中的穎南評說》,黃河出版社,2015年。
26.《俞平伯的后半生》,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詩文著錄 :27. 《俞平伯學術精華選》,俞伯平著,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88 年。
28. 《俞平伯研究資料》,孫玉蓉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29. 《俞平伯散文雜論編》,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0. 《俞平伯詩全編》P519-522,俞平伯著,樂齊、孫玉蓉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31. 《俞平伯》,俞平伯著,樂齊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32. 《秋韻詩詞選》P26-28,中國社會科學院秋韻詩社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1979年,香港《書譜》首次出版了本作《重圓花燭歌》
《穎南選集》圖版頁
1989年,新加坡出版《重圓花燭歌》單行本書影
部分出版物封面
說明:俞平伯弟子周穎南舊藏。唱和卷部分為俞平伯上款,余為周穎南上款。
此為俞平伯《重圓花燭歌》詩稿書法冊頁15頁,長達近七百言。作于1978年,是為紀念結婚六十周年(六十周年自古被稱為“重圓花燭”)而作。全詩追憶了俞平伯、許寶馴夫婦相識、相知、相愛、相伴的一生歷程。是二人愛情和生命旅程的重要印記,亦是俞氏八十年生命輪廓之縮影。
為祝福紀念兩人愛情,周穎南集文壇眾家唱和,匯成二卷。題跋作者幾乎涵蓋當時健在的所有老輩文化名人,計23家,如俞平伯、葉圣陶、張伯駒、謝國楨、顧廷龍、夏承燾、施蟄存、馮其庸、周策縱、陳從周、鄧云鄉、許寶骙、潘受等。可稱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國文壇交游最為完整的重要手跡。值得注意的是,謝國楨、葉圣陶、張伯駒執筆時均已是垂暮之年。
其中俞平伯手書《重圓花燭歌》15幀作于1978年5月,與謝鈔本(初稿本)略有區別。據卷中俞氏1980年自題 :“此卷(謝鈔本)是初稿,呈其后將末聯改為‘即教退盡江郎筆,卻扇曾窺月姊妝’,另寫奉穎南。”而“另寫奉”者即本作。題詠手卷二種集中作于1978至1980年、1987至1991年兩個時間段。
1979年詩稿率先在香港《書譜》出版;1989年,為慶祝俞平伯九十大壽,周穎南與俞氏商討,將本件單行本影印出版,在海外地區廣為流傳。
《重圓花燭歌》全詩以時間順序為綱,極具章法,而非單純地追憶、堆砌六十年往事。結婚六十周年,西方稱之為“鉆石婚”,中國稱之為“重圓花燭”。俞平伯與許寶馴成婚于1917年(丁巳),到1977年(丁巳)正是一輪甲子,俞氏遂醞釀創作了七言長詩《重圓花燭歌》以作紀念。詩中緬懷追憶了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生活道路,謳歌詠嘆了夫妻之間忠貞不渝、誠摯純真的感情,動人心弦。
許寶馴長俞平伯四歲,杭州人,從小長在北京。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到“年過古稀、白首翁媼”,俞、許兩人同舟共濟、休戚與共。
25.5×22cm×15 858×29cm 798.5×30cm
我想,
人世間最浪漫的事,
莫過于攜手相伴一生后
還為你寫詩。
1934年,在北京清華園寓所的全家合影
1977年7月,為紀念即將到來的結婚六十周年,俞平伯創作一首七律《偶懷》,并自題“九月十六日值與耐圃婚期還歷,俗稱重諧花燭,紀之以詩。”在此前后,俞平伯早有醞釀作一長詩,回眸兩人愛情歷程。
同年農歷九月(結婚紀念日當天),俞平伯完成《重圓花燭歌》。全詩近七百言,追憶了兩人相識、相知、相愛、相伴一生的歷程,是二人愛情和生命旅程的重要印記。
同時,俞平伯向來不愿意寫自傳,但借《重圓花燭歌》之機緣,俞平伯在詩中回憶了近八十年的往事,可以說此作亦是俞平伯生命輪廓的自述,在他心目中的重點盡顯。
嬿婉同心六十年
重圓花燭新家乘
俞平伯與許寶馴可謂青梅竹馬。
許寶馴是俞平伯生母許之仙娘家的侄女,
較俞平伯年長四歲,她兒時就常到俞平伯家玩耍。
如詩中所寫,中間有幾年因為父輩工作原因分開,
“還日兒童都長大,三年流水光陰快。”
再見時,他們一起玩“高麗匣子”
寶馴來家里跟俞家兩位姐姐學琴,
“無合一去又天涯,北樹南云望眼遮。”
“十載悤悤銷帝制,者回迎到璧人車。”
二人于1917年在北京結婚,相伴65年。
他們“執手分攜又南北”,有過分別,看遍歷史變遷,
雖有曲折,但夫妻感情始終誠摯純真,忠貞不渝。
全詩最后八句,
則是作者對夫人的尊敬與愛慕的直接表達:
“君言老圃秋容瘦,我道金英宜耐久。
酒中一曲鳳將雛,孫曾同慶嘉辰又。
晚節平安世運昌,重瞻天闕勝年芳。
即教退盡江郎筆,卻扇曾窺月姊妝。”
俞平伯、許寶馴夫婦結婚六十周年合影
長詩前八句既是全詩總括,又是點題之筆。
從重圓花燭的主題入手,而后一轉,不僅到前丁巳,
而是追溯到更遠的出生前的己亥、庚子,
從其與許寶馴的青梅竹馬講起。
二人于1917年在北京結婚,相伴65年。
雖有曲折, 但夫妻感情始終誠摯純真,忠貞不渝。
俞老對于新婚時的描寫,動人心弦。
在寫到與妻青梅竹馬的詩句里,俞平伯多次提到新詩集《憶》。年輕時,俞平伯便常作詩記錄夫妻愛情。1925年,俞平伯第三部新詩詩集《憶》影印出版。集中共計詩三十六首,皆為情詩。
俞平伯詩集《憶》書影,左側插圖為豐子愷所繪
西湖少年初相見
重圓花燭述懷歌
顧頡剛、王伯祥、葉圣陶、章元善、俞平伯等人合影
題詠二卷,是現存關于八九十年代文壇交游最完整、最重要的稿本。幾乎集結了當時健在的所有老輩文化名人、學者為俞平伯作跋,共計23家。
俞平伯先后題跋三次記述此稿創作的來龍去脈
其中包含了謝國楨手錄《重圓花燭歌》(簡稱“謝鈔本”),與15幀略有區別。據卷中俞氏1980年自題 :“此卷(謝鈔本)是初稿,呈其后將末聯改為‘即教退盡江郎筆,卻扇曾窺月姊妝’,另寫奉穎南。”而“另寫奉”者即15幀自寫本。
謝國楨手錄《重圓花燭歌》(簡稱“謝鈔本”)
又據俞平伯1979年10月17日題跋 :“初稿以‘退筆拈來字幾行’句結束,頗覺衰颯,改末兩句易位,以催妝為卻扇,借月姊字面點明中表之誼,與首段相應,于文情章法或稍進歟。去年寄穎南兄此稿時,未曾題款,頃星洲精制成冊,得就正于海外諸君,論文之樂,言詩之緣,皆可記也。”
諸題跋為祝賀俞平伯夫婦結婚六十周年、俞平伯九十大壽而作,集中作于1978至1980年、1987至1991年兩個時間段。內容或為祝嘏,或為紀念,或為追憶感懷;俞氏內弟許寶骙長跋則可為全詩的詳實腳注。值得注意的是,謝國楨、葉圣陶、張伯駒執筆時均已是垂暮之年。
葉圣陶是在晚年目疾加重、寫字不便的情況下為長卷作跋,難能可貴,心意更佳。
葉圣陶題跋
葉圣陶在《俞平伯舊體詩鈔》作序時寫道:“平伯兄還有一首長詩《重圓花燭歌》紀念他結婚60周年,注入了畢生的情感。他數次修改都給我看,囑我提意見。我也提了一些,有承蒙他采納的。”
張伯駒題跋
張伯駒《八聲甘州》系專為俞詩所作和詞,用以歌頌俞、許伉儷情深,未見收入《張伯駒詞集》,難能可貴。其中“此日交杯醁醑,對影共重嘗。回首洞房夜,猶是新郎。”
呼應了俞老詩作中的夫妻二人新婚時的情景:
“誰家冠服別心裁(余戴紅絨纓帽,插金花,衣彩繡袍,蓋舅氏意),
師友觀之皆眩目(時方肄業于北京大學,黃季剛師及同學諸君來賀)。”
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顧廷龍、夏承燾(吳無聞代)、陳聲聰、施蟄存、
馮其庸、黃君坦、杜宣、周策縱、陳從周、鄧云鄉、
許寶骙、蘇淵雷、錢定一、潘受、王益知、
李寶森、陳秉昌、郭學群、費在山等的題跋。
贏得歸來夢里游
湖煙湖水曾相識
幼時平伯與祖父俞樾
長詩中不僅將夫妻二人一生相連的種種記于紙上,亦是俞氏八十年生命輪廓之縮影。
一句“贏得歸來夢里游,湖煙湖水曾相識(居杭垣城頭巷及俞樓數年)。”道盡與西湖的諸多緣分,那段在湖邊停留的日子,也讓24歲的俞平伯成為唯一見證雷峰塔倒掉的新文學家。
詩中占篇幅最多者為追憶干校一年的經歷,竟用了二十二句,約占全篇的五分之一,足見俞氏對夫人許氏在特殊時期能與之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深切感念。
至此稿創作前不久,俞氏才得以“落實政策”,從北京永安南里的二居室一躍而住進了西郊三里河南沙溝的“高干樓”,此時夫妻皆是皓首,家中已是四世同堂,諸喜臨門,更具雋永意味。
藏家周穎南是俞平伯的私淑弟子,長居新加坡,改革開放后與葉圣陶、俞平伯、劉海粟等文藝界耆宿往來極密,藏諸家作品頗豐。
據周穎南《〈題俞平老重圓花燭歌卷子〉書后》,1978年,周在葉圣陶的引薦下結識了俞平伯;同年11月30日,俞寄示之以自作長詩、謝國楨御制箋精鈔的《重圓花燭歌》(此本于次年寄還)。周對謝鈔本喜愛異常,希望謝氏能為之重書一幅,而彼時謝國楨已年近八旬,小楷長書已無法做到,“平師遂以家藏的這一幅寄來贈我。盛情難卻,拜領之余,我乃請平師為我寫一段跋,作為交代”。此即周氏收藏謝鈔本的經過。
1989年,為慶祝俞平伯九十大壽,
俞平伯與周穎南在北京寓所商量《重圓花燭歌》出版事宜
八十年代末,俞平伯已鰥居數年(許于1982年去世),謝、葉、張、夏、陳、黃等老友亦紛紛作古。周穎南于1989年與俞氏反復磋商出版事宜,并于同年10月趕在俞氏九秩榮慶前編印出《重圓花燭歌》。此舉對于晚景孤寂的俞平伯而言,不失為一種莫大的心理安慰。
? 同一上款作品 ?
2023西泠春拍
于右任(1879~1964)書,謝稚柳(1910~1997)、潘 受(1911~1999)、楊仁愷(1915~2008)跋 一九四九年書重要紀事詩卷
紙本 手卷(帶畫心三幀)
1949 年作
著錄:1.《情系中華 周穎南傳》P101,代琇著,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年。
2. 《六州居詩草》P72,祈茗田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詩文著錄 :3. 《于右任詩詞集》P86-91,于右任著,楊博文輯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于右任詩集》P106-108,于右任著,劉永平編,團結出版社,1996年。
5.《于右任詩詞曲全集 典藏版》P87-90,于媛主編,世界圖書西安出版公司,2014年。
說明:蔣抱一、周穎南遞藏。蔣是于右任在上海大學的弟子,曾供職于國民政府監察院(于任院長),隨侍于右任二十余年。周與蔣為福建同鄉,1949 年蔣氏南渡印度尼西亞,此后與周交誼日深,情同手足。
謝稚柳、潘受、楊仁愷題跋。
此為于右任1949 年手書自作詩《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十章,約作于 1949 年于氏渡海前夕,是其七十歲前后的極詣之作,可謂是以七十歲最佳之筆寫早年最佳之詩,洵可寶貴。
《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原詩作于 1921 年 10 月于右任在西北組織發展陜西靖國軍事敗之后。此卷作于 1949 年山河易色之際,系藉舊詩詞表達新情懷,充分反映了于右任對家國的憂思,意義非同尋常。詩中“山川如故人情改”“滿目山河余戰壘”“北雁南飛亦自憐”等句正是解放戰爭后期戰事彌漫、人們南渡北歸情景的真切反映。
據周穎南著《迎春夜話》,1949 年冬,于右任在香港九龍,把自己所作民治校園紀事詩前十首和后十首,寫成一卷草書贈與蔣抱一。其后,蔣氏南渡印度尼西亞,遂將此卷一同攜往,十分珍愛,一刻不離。直至 1960 年代末,以“藝術大眾化,穎南性愛藝術”而將此卷轉贈周氏。
正如潘受跋中所言 :“右老詩以中年為最佳,書至七十前后為極詣。《民治校園紀事詩》作于一九二一年,此卷則寫于一九四九年,正其時也。”
399.5×29.5cm(于右任)105.8×28.5cm(祁茗田) 98.5×33.5cm(楊仁愷) 74.5×32cm(謝稚柳) 48×29.5cm(潘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