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出端溪佳石,色青紫,純凈無瑕,邊留石皮,石質細膩如小兒肌。形略呈橢圓,近似瓜狀,硯額處雕瓜葉三兩,藤枝數條,小瓜錯落掩映,天然可愛,不忍釋手。
清·蔡載福銘、張辛刻瓜瓤端硯
出版:
1.《智龕品硯錄》P95-9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金石之韻》P74,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17.8×11.6×1.5cm
然石色、雕工之美,雖巧奪天工,文人雅士最所為注重的卻并不在此。因之硯為石友,除重硯之質、形、色、紋以外,尤以銘為上。質形色紋主外,鏤石以銘主內也。硯銘文字內容或敘述歷史,或贊譽雕工,亦或興寄硯主人之意趣情懷,使之“藏之完整,傳之久遠”,并“子子孫孫永寶用”。出于對金石的敬畏之情,即便得一普通硯臺,亦不敢輕易奏刀刻銘,往往延請名家高手,方敢寫文刻字,錄于石上。此方硯雖小,然硯背滿刻銘文,為后人又留下一段佳話。其文曰:
“匏瓜之星隕為石,水淑云滋閟溪磧。端州良匠心手黠,疐之華之 瓤出。相此碩果詎可食,頻使玉蟾注饞液。天孫有巧應盡乞,史髓經腴資組織。邵侯曾鉏呂相,邈想清風肅頑劣,磨勵綈仍永無失。丁魯齋手錄其尊人龍泓居士題周幼聞瓜瓤硯之銘,海鹽受之張君為夔石大兄摹于瓜硯之后,又結一重翰墨緣也。道光二十四年歲在甲辰五月十九日鹿賓蔡載福識。”
匏瓜之星,亦稱“瓜瓠”、“瓠瓜”、“天雞”,共五星,屬女宿。《史記·天官書》:“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 星占家以之為天子果園,謂以星明大光潤為佳。李白《游泰山》中便有“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之句。案,匏瓜原為葫蘆的一種,味苦不能食用,秋熟干后一剖為二,周時便開始作為炊具或餐具,有“玄酒陶匏”之說,古人見物形對照以名星象。匏瓜用而不食,常有青銅器仿其形而作,容庚 《殷周青銅器通論》中著錄的圖版“鳥蓋瓠壺”便是一例。是故后人常有以匏瓜之形作于器物之上。詩中以匏瓜與匏瓜星相結合,比喻端溪所出之佳硯,既凸顯硯之為用,更與硯形、硯紋相一致,不專于一方可用,涵括了一個類型的硯臺,可謂妙喻。
詩原是丁敬為周二學所作,刻于周氏所藏瓜瓤硯,見證了此二人的深厚情誼。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硯林、鈍丁、玩茶叟、丁居士,龍泓山人、玉幾翁等,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博學鴻詞不就,與金農、汪啟淑、明中交往。精鑒別,富收藏,好金石文字。工詩詞,善寫梅蘭竹石,尤精篆刻,開創浙派,與黃易、蔣仁、奚岡齊名,為“西泠八家”之首。丁氏雖在篆刻方面成就卓著,亦是愛硯之人,著有《硯林詩集》、《硯林印存》等。而瓜瓤硯的主人周二學(約1678~約1743),字幼聞,號藥坡,別號晚崧居士,浙江杭州人。家以藏書稱富,又好蓄書畫、碑帖。少為諸生,不樂仕進,好與工書畫善鑒賞者交游。工書,法文征明,后學趙孟俯,以行楷見妙。精賞鑒,亦知裝潢。著有《一角編》、《賞延素心錄》、《一粒粟賞》等。二人交往頗多,丁敬曾為其所編《一角編》作序,唱和之間,情深意切。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二人去世幾十年后,丁敬次子丁傳手錄的這段銘文,又被刻上了其他硯臺。丁傳,字晞曾,號魯齋,錢塘人。丁敬次子,乾隆諸生。研精經術,盧文昭稱其能傳敬學。再次刻銘時加上了蔡載福的題識,由海鹽張廷濟之侄張辛摹刻。蔡載福,字寅伯,號鹿賓,石門人。性喜書畫,工寫花卉、書法、印章,色色精品,有《荔香室詩存》。
蔡氏題識曰:又結一層翰墨緣也。一方硯,一則硯銘,背后彰顯的是文人雅士的情誼與感應,聯系上了兩代文人雅士之間的翰墨情誼,這樣的故事,足以成為佳話。質形色紋主外,鏤石以銘主內,此硯可謂是內外兼修而美。這樣的故事,一代代地遞藏,這層翰墨緣亦同樣傳承下去,而不會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