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作為一位在國畫、油畫兩個藝術領域均有卓越成就的大師,世人都曉他畫馬獨創一格,前無古人,“托興”之用意,在抗日戰爭時期明顯而深刻。然而,徐悲鴻自己則言 :“人家都說我的馬好,其實我的貓比馬畫得好。”1934 年天目山寫生途中,他曾以考題的形式問學生,“我的畫,什么最好?”有人說“馬”,有人說“雄雞”,唯楊建侯說“貓”,他則獨稱楊有眼光。
徐悲鴻愛貓,家中養了不少貓,曾多次畫貓。他的貓畢肖傳神,憨態可掬,與畫馬相比,筆墨更加溫柔。其貓圖或托物寄興,或作為小品酬答友人。徐悲鴻曾在一幅貓圖上題詩 :“顢頇最上策,混沌貴天成,少小嬉憨慣,安危不動心。”亦曾贈徐志摩《貓》,題曰 :“志摩多所戀愛,今乃及貓。鄙人寫鄰家黑白貓與之,而去其爪,自夸其于友道忠也。”彼時距二徐關于西方現代藝術“真偽”、“是非”論戰不到一年,爭論后以畫相贈,可見二人友情之無私。此外,1933 年,徐悲鴻曾贈吳湖帆《貓夢圖》。1940 年,徐悲鴻為愛妻廖靜文畫《貓》、《樹上》兩幅作品,題“靜文愛妻保存”。
徐悲鴻(1895~1953)貓戲圖
設色紙本 畫心 1944年作 53×34cm
說明:徐悲鴻學生陳志華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此幅《貓戲圖》,由徐悲鴻學生陳志華的家屬提供。陳志華,早年師從藝術大師顏文梁,1938 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得徐悲鴻親授,并接觸呂斯百、吳作人等著名畫家。1943 年畢業,先后任職于中央大學藝術系,蘇州美專、華東藝專、南京藝術學院以及蘇州工藝美校,在蘇州工藝美校擔任校長直至退休,其美術教學生涯長達五十年。深沐諸位大師藝術風范,汲取西方印象派之精髓,陳志華在創作時始終運用極其飽和的色彩,在對比中造成鮮明、飽滿的色調效果。其作品以景抒情,以色造型,厚重豪放,非常具有藝術魅力。
談及這幅《貓戲圖》的淵源,當追溯到 1943 年 7 月,時中央大學舉行二十八周年校慶,藝術系組織了大規模的師生美術展覽,身為中大藝術系教授的徐悲鴻,不僅出席了這次校慶,且有多幅作品參展。即將從中大畢業的陳志華也有作品參展。在這次畫展中,陳志華因作品出眾,備受徐悲鴻的認可與贊譽。展畢,陳志華便將展品作為畢業禮物贈予恩師徐悲鴻。次年,即 1944 年,徐悲鴻畫《貓戲圖》予陳志華,算作回贈。
是作長 53cm,寬 34cm,畫三只小貓在一樹枝下打架嬉戲,一黑貓跳在上面,眼睛怒視,一只黃黑斑小花貓被黑貓踩著,躺在地上,尾巴卷起,利爪張開,奮力抓黑貓,還有一只黃貓趴在兩只貓旁邊,躍躍欲試,憨態可掬,可愛至極。畫右下角押常用朱文圓印,題“悲鴻甲申”。全卷筆法寫實,濃淡干濕,層次分明。墨筆勾勒樹枝、貓之輪廓,淡墨掃枝身,樹葉直接點出,似順手拈來。這種以寫生的方法畫水墨,把歐洲古典主義寫實繪畫的造型方式以中國畫的線條和墨塊出之,極大豐富了中國畫線條和墨色的表現力。
最精彩處在于三只貓的顏色處理,三只貓形態各異,顏色不同,呈現出的身體各部位的顏色亦不同,作者的色彩處理則非常自然逼真,關鍵和明暗交接部比較統一,可謂物體精微,手法扎實,形象鮮明。
無獨有偶,在 1943 年校慶結束后,為慶祝中大藝術系畢業生俞云階、朱懷新二人的婚禮,徐悲鴻還趕作了《雙貓圖》一幅,題曰:“云階仁弟,懷新女士佳期,悲鴻寫賀”。
觀徐悲鴻作品可知,他油畫中多白貓,國畫中多花貓。如《樹上》、《貓竹》、《懶貓》等作品皆為花貓。作者以寫實主義手法描繪花貓的輪廓,花貓的顏色則以大面積水墨掃出,顯示體積與分量感,寫意性強,增添幾許文人筆墨意趣。作者在運用西方透視學技法、追求明暗變化的同時,又恣意揮灑,烘托出貓的動態與傳神,使筆墨得到極大的解放,達到形與神的統一,寫實與寫意的融合。
徐悲鴻贈陳志華這幅作品時,已是重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且這年夏末,因患高血壓、腎臟病住院近半年,創作量銳減。故而這幅作品也彌足珍貴,飽含了一代藝術大師對學生的鼓勵與期許,這也成為陳志華多年從事美術教育生涯,堅持印象主義藝術創作,成為一代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之動力。故陳在 85 歲高齡出版文集時,在文集扉頁寫道 :“我的恩師顏文梁、徐悲鴻……,在我的記憶里永遠不能磨滅,他們的道德學問激勵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一幅嬉憨可掬的《貓戲圖》,見證著徐悲鴻與陳志華的這一段師生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