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700
清乾隆·白玉荷葉杯
尺寸:88×65×54mm?帶座高68mm
RMB: 700,000-1,000,000
參閱:《故宮經典:故宮玉器圖典》
故宮出版社,2013年,圖177
以荷葉為杯飲酒,最早可見于魏晉時期,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酒食》中記載:“歷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吸之,名為碧筩杯。”
以荷葉盛酒,以莖為管吸食,因而“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
以碧筩杯飲酒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并認為其是最雅的酒器,但以鮮荷葉盛酒,受制于時節,于是古人便依照古籍中的描述制作了各種材質的碧筩杯。
可見“黑石號”沉船發現的唐代白釉綠彩貼塑紋吸杯、故宮博物院藏清初犀角荷葉杯,廣東省博物館藏清代德化窯荷葉杯,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青玉碧筩杯,山東博物館藏光緒三十四年“粉彩秋操紀念杯”,皆是傳統樣式相延續的實例。
除了傳統碧筩杯,宋明以來流行的荷葉形杯,其設計意匠也來源于碧筩杯,惟將荷葉梗做成杯柄而不是吸管,因此它不是標準的碧筩,只能稱作荷葉杯。
蘇東坡就曾有一個摯愛的荷葉杯,他曾寫道:“吾謫海南,盡賣酒器,以供衣食,獨有一荷葉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娛。”
明代陳洪綬所繪《隱居十六觀》圖冊中便有蘇軾“澆書”一典,圖中東坡先生正是捧著一只荷葉杯晨飲。此荷葉杯形如聚攏的荷葉,葉脈清晰可見,外壁雕琢荷花,葉梗上揚至杯側,東坡先生一手握柄,一手捧杯,正欲飲之。
由圖可見,此荷花杯已經沒有了吸食的功能,荷葉梗彎折成為器把,同類器物可見衢州史繩祖墓出土的南宋白玉荷葉杯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玉荷葉杯。
本場拍品清乾隆·白玉荷葉杯便是如此,從碧筩典故中擷得一分創意,所用玉料極佳,玉質淨白細潤,如脂如荔,如溫冰暖雪,令人愛不釋手。
杯身似整片荷葉上攏而成,杯口如葉緣翻捲起皺;內壁打磨均凈,凸顯溫潤玉質;外壁以雙陰線雕刻葉脈,栩栩如生,高浮雕荷梗數枝,構成“一束蓮”的樣式;葉梗向下盤繞成足,向上屈折成耳,形如象鼻,截面上的小凹點,彰顯了其外直中通的特性。
整器用料極為講究,造型優美典雅,雕工細緻精湛,深具文人雅趣,展示了極高的工藝水準及審美風格,藝術價值極高。從其用料、工藝、風格等判斷,當為乾隆時期宮廷造辦處所制精品,配以木座與錦座,更添貴雅之氣。
置于書桌案頭,可細細把玩,仿若有荷香撲鼻,暑氣盡消;或可一嘗東坡先生以荷葉杯“澆書”的樂趣,且陶陶,樂盡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