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賞未已·古玩雜件專場
謙謙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之悠悠長河在中國從未斷流,從遠古的神玉、王玉、禮玉到后世的佩玉、飾玉、生活用玉等,玉早已融入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國的玉文化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古人將對美德與靈性的最高贊美都賦予了玉,對于每一個中國文人而言,美玉象征著精神最深處的那一種溫潤、高潔與堅韌。而溯其源頭,良渚——是分量最重的兩個字。良渚文明被稱為“中華文明之光”,這個距今約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大致與古埃及文明以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處于同一時期。2019 年7 月6 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意味著中華5000 年文明被世界真正認可。良渚古城令世人震撼的除了11 道防御洪水的大型水利工程、高規(guī)模稻作農(nóng)業(yè)以及遠超同期世界的城市化建設之外,更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玉器。
可以說良渚文化的核心即為玉器,良渚玉器當之無愧地創(chuàng)造了中國玉器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良渚玉器種類繁多,良渚先人創(chuàng)造了一套以琮、壁、鉞、冠狀飾、三叉形器、玉璜、錐形器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tǒng)。而其中地位最為崇高的即為玉琮。良渚玉琮內(nèi)圓外方,中間為圓孔,是原始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xiàn),方象征地,圓象征天,琮兼具方圓,正是象征天地的貫通。良渚先民以玉琮祭拜天神、地祇和祖先,向偉大的自然傳遞人們的祈求與希望。
本次秋拍正逢良渚文化申遺成功之時,推出此件神人獸面紋九節(jié)大玉琮,是對偉大的良渚文化的一次回溯與致敬,也為藏家提供了一次絕好的入藏良渚重器之機會。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九節(jié)大玉琮
高:24.7cm
上端射徑:7.8cm 孔徑:5.2cm
下端射徑:7.6cm 孔徑:5cm
來源:重要藏家家族遞藏。
此玉琮經(jīng)重要藏家家族遞藏,琮高約25厘米,射徑近8厘米,屬于良渚玉琮中難得一見的大器。整體呈上寬下窄的長方柱形,外方內(nèi)圓,形制修長。玉料為黃綠色,有透光性,質(zhì)地致密油潤。整體受沁,棕褐沁色深入肌理,包漿渾厚,滄桑古意一望而知。
將玉琮緩緩轉動,從各個角度欣賞,其色澤與質(zhì)地均呈現(xiàn)不同的美感,光氣變幻流動,令人神為之奪。玉琮中心對穿大圓孔,孔道內(nèi)壁管鑽螺旋紋明顯,中段部位可見清晰臺痕,這是兩邊以管鑽對穿留下的痕跡??椎纼?nèi)外包漿、沁色均渾然一體。
觀該玉琮器表面,每面中央有一剔地而成的垂直寬凹槽,并以較粗橫刻陰弦紋為界,將琮體分為九節(jié),每節(jié)四角交替浮雕神人紋與獸面紋。
全器共有多達三十六組神人與獸面紋。神人獸面紋是良渚玉器中最重要,也是等級最高的紋飾。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對這一紋飾的認識最具代表性,他提出“巫蹻說”,認為良渚神像分為人像和獸像兩大母題,上部神人表現(xiàn)的是巫師形象,上古社會中,巫師即為地位最高的王者。下部獸面則為協(xié)助巫師溝通天地的伙伴——“蹻”。細觀之下,可見神人面部以上面兩道凸起弦紋表示羽冠,以兩重圓圈表示眼睛,外圈兩端各有一道短陰線象征眼角,下面一道凸起的短橫表示鼻子;獸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對巨大的眼睛,眼眶呈橢圓形,眼角上揚,中間亦以兩圓圈代表眼珠。兩眼之間是拱形鼻樑,下面為凸出的橫檔嘴。雖然我們已經(jīng)在后世玉器的饕餮獸面紋中無數(shù)次看到類似的形象,但這雙五千年之前的巨眼依然如同橫空出世,帶有攝人心魄的力量,無盡的神秘感與遠古氣息深蘊其中。
玉琮巧妙運用剔地淺浮雕與陰刻線條兩種表現(xiàn)手法。神人的面部和羽冠以及獸面均用淺浮雕的手法作了突出強調(diào),即做器者要將圖案的其他部分全部磨低,這種極其耗費人力與時間的做法即使在1000 多年后的商代都是非常少見的。神人的鼻部,獸面的橢圓形眼、鼻、嘴等部位均以極細陰線滿飾圓渦紋,形如指紋。細看之下還會發(fā)現(xiàn),神人頭頂所戴羽冠凹槽內(nèi)亦滿飾細陰線,象徵神人冠冕之華麗隆重。良渚玉器所用玉料的硬度在摩氏6-6.5 度之間,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雕琢出如此細密有致的陰線,可見工藝之精絕。
良渚并不缺少大型的玉料,但無論在多大的玉器上,神人獸面紋都保持著不大的尺寸,始終在向精細化而非差異化發(fā)展。不難想像,這樣的紋飾并非為了“給人看”,而更可能是為了“給神看”。越高等級的墓葬中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越精細,說明擁有者掌握著與神溝通的權力。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良渚文化的玉神人紋多節(jié)琮尺寸與拍品相近,但只有神人紋而無獸面。此玉琮全器共有三十六組神人與獸面紋,工藝精密繁縟,在良渚玉琮中極為罕見,應為王者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