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西泠春拍
13世紀合金銅釋迦牟尼坐像
西藏,13世紀
50cm
來源:倫敦佳士得,1974年7月18日,印度、西藏、尼泊爾藝術精品專場;
保羅·魯特恩 (Paul Rutten) 舊藏;
歐洲私人收藏,1989–2013年。
RMB:2,800,000-4,200,000
1974年倫敦佳士得拍賣圖錄
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將呈獻:寥寥數例早期西藏藝術大型精制鑄像——藏傳佛教釋迦牟尼像巔峰之作,歷經數百年,古樸滄桑,震人心魄。
早期(13世紀及以前)藏地造像大多使用合金銅作為鑄造材料,合金銅含有大量其他金屬元素。囿于西藏地區當時金屬冶煉水平,以及鎏金技術尚未成熟,高古藏地造像大多不施鎏金,而顯現合金銅本色。
釋迦牟尼為佛教創始人,結金剛跏趺坐,象征他在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金剛座上悟道的關鍵時刻。佛陀右手觸地施降魔印,為說法之印證,左手橫放腿上持禪定印。釋迦薄衣貼體,自左肩伸展向下直至蓮臺,覆蓋了左臂與軀干之間的縫隙,這一特征經常見于早期佛造像當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斷代依據。
本尊杏眼柳眉,眉間白毫突顯、唇形秀美,五官細膩逼真。這些面相與左前臂的衣褶描寫,都體現了西藏早期的造像風格,其原型為公元十至十一世紀帕拉(Pala)王朝的作品。帕拉時期大多數的作品有一個顯著特征,即佛像身著一貼身長袍,從身體覆蓋到其左手手腕處,并且完整覆蓋掉佛像的左肩。而在這尊佛造像肩膀上的魚尾花紋則是源自于13世紀的迦舍·末羅造像的雕刻技藝,對此,我們可以參考魯賓藝術博物館和帕坦博物館內的館藏銅造像。
帕坦博物館藏 12世紀 釋迦牟尼坐像
佛頂隆起的肉髻象征智慧之光,上有如意寶珠。肉髻和白毫 (或稱天眼) 合指智慧開啟、福德圓滿,意味著無所不知、大徹大悟。根據佛學經典《妙法蓮華經》,兩者均屬佛三十二相。與此尊類似的釋迦牟尼像,我們可參閱由烏爾里希·馮·施洛德 (Ulrich von Schroeder)編著的《西藏寺廟珍藏佛教造像108尊》一書中,149頁圖版50c的降伏魔羅的釋迦牟尼。此佛現藏于拉薩大昭寺,藏品號86。
西藏 拉薩大昭寺 黃銅 13世紀 降伏魔羅的釋迦牟尼佛
佛像塑造了佛祖做觸地印、穿長袍的造型,其軀干、左肩上的魚尾紋以及左臂覆蓋長袍的優美線條。以上這些特點顯示出他的創作者——藏族工匠所運用的是當時最流行的帕拉王朝和迦舍·末羅王朝藝術風格,而不是傳統的藏族造像所用的方法。作為藏傳佛教釋迦牟尼像的巔峰之作,此尊造像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之高,尺寸之大,在拍賣市場上可謂是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