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是中國篆刻流派中異軍突起的一座高峰。明末清初,篆刻出現競相摹擬、斗巧爭奇的趨勢,怪誕之風盛行。錢塘人丁敬(1695-1765)另辟蹊徑,力抵頹風,開創(chuàng)了“浙派”篆刻,風格純樸古雅,刀法犀利中求生澀,獨樹一幟。其后有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繼之而起。他們均系杭州人,故又稱‘西泠八家’。后凡篆刻藝術上宗此風格者均稱之為‘浙派’。浙派在篆刻史上綿延二百多年,其影響不止于西泠諸子,晚清的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篆刻大家,無不從“浙派”入手,卓然成家。
2011年,“浙派”當今篆刻代表人物江成之一脈三代師生的作品展出于上海,這場名為“傳承百年、活力猶現——‘浙派’印學的源流及傳承”的篆刻展,梳理了數百年“浙派”的流變發(fā)展,為當今金石書畫的鑒藏吹入一縷清風。
黃易、趙之琛、錢松印十四方
江成之,原名文信,以字行。號履盦,別署亦靜居。出生于一九二四年,浙江嘉興人。一九四三年入王福庵先生門下,一九四七年加入西泠印社,為解放前入社至今健在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之一。此次將于西泠秋拍面世的西泠八家中黃易、趙之琛、錢松三家共十四方佳作,正是江成之先生舊藏,皆收入《履盦藏印選》中,并且都有多次出版,其中六方更為丁輔之先生舊物,一方曾藏吳樸堂與王福盦先生處,并有福庵先生手刻邊跋,可謂傳承有序,更包含了西泠印社兩代印人的心血。
錢松(1818~1860),字叔蓋,號耐青、鐵廬,別號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虛室,浙江杭州人,為“西泠八家”殿軍,承浙派,啟新象,為“浙派后勁”。西泠拍賣曾于2010年秋拍推出錢松佳作二十二方,令印壇為之一振,此次所呈現之五方錢松作品,雖少而精 ,皆丁仁、王褆二公舊藏,后入江成之先生之履盦,且多收入《丁丑劫余印存》中。西泠舊物,復歸西泠,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此五方佳作,一朱四白,皆仿漢印式,“楊疋南”印,原為吳樸堂物,轉贈王福庵,福庵先生于石上刻有邊跋以記其事:“此叔蓋真跡也,樸堂得自西泠,將以持贈,履盦過我寓齋,共相欣賞,福廠記,己丑三月。”印仿漢朱文,以平正出,線條挺拔,蒼而能潤,深得漢印三昧。“閔釗之印”與“文蔚私印”皆四字白文,一仿漢官印,一仿漢私印。“閔釗之印”以切刀為主,沉雄渾茫,“文蔚私印”則多參以披削法,用刀不見鋒棱,秀潤工雅。“楊石頭藏真”亦作漢銅印式,五字作一二二排布,平實自然,“楊”字七條豎線,統(tǒng)一中有變化,自然靈動,顯示出作者深厚的用刀功力。“范禾”擬漢切玉法,線如折釵,自古為印,粗朱細白皆為難作之體,此印線條細勁而能厚,實不易也。
趙之琛(1781~1860),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又號寶月山人,齋號補羅迦室。篆刻得陳豫鍾傳,能盡各家所長,為集浙派之大成者。其作品章法純正,刀法挺勁俏麗,在結構和運刀上都有很高的技巧,功力極深。尤以切玉法一種最為著名,浙派刀法也表現得最為明顯,為浙派后四家中代表人物。此次上拍次閑八方佳作,朱白文各半,皆以浙派典型切刀法出之,或雄渾樸茂,或大氣寬厚,或靈動安雅,都為精制上品,傳世佳作,確為得浙派正傳者。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庵,工書,嫻熟隸法 。篆刻為丁敬弟子,并有出藍之譽,與其師并稱“丁黃”,為西泠前四家中代表人物。嘗謂“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二語可為刻印三昧 。其作傳世甚少,市場所見,百不一真,此方“戊子經元”朱文印,可謂其代表之作,作于乾隆乙亥,黃易三十六歲時,印仿元人朱文法,黃易在“喬木世臣”一印的邊款中曾提到:宋元人好作連框朱文,丁丈敬身亦喜為之。可知此印式丁敬亦常作。此印風味似趙松雪,純以玉筯篆法入印,溫婉厚潤,而運刀靈動多變,筆意流轉,細細讀來,無一筆不靈動,而無一筆不沉穩(wěn),浙派之中,丁敬之后一人而已。此印亦為丁輔之舊藏,收入《丁鶴廬西泠八家印存稿》中,并見于《丁丑劫余印存》,后歸江成之先生,收入《履盦藏印選》,今日得觀此作原石,真平生一大快事也。
西泠八家印作,原石多散佚,此次能匯齊三家,實為不易,且三家之中,黃易為傳丁敬衣缽者,趙之琛乃集浙派大成,錢松為浙派后勁,西泠三家,重匯西泠,實為印壇盛事,也是此次西泠秋拍為愛印之人奉上的一場盛宴。